
01
他们说话很好听,但他们都是骗子。骗子在坑你之前,通常都会甜言蜜语,都会对你特别好,因为只有让你感觉爽、尝到甜头,你才会放松警惕,最终他才能得逞,例如说曾经的河南村镇银行爆雷事件也好,当年的P2P平台也罢,他们在爆雷之前,都是挺“守信用”的,提现都是很丝滑的,承诺的利息也都是全额兑现的,但这一切都是他们故意演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圈更多的钱,后来爆雷了,投资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各种光鲜的形象包装都靠不住,请的明星代言也都不靠谱,原来都是草台班子,天下的骗子原来都是西装革履的。
02
段位低的人争辩对错。段位高的人解决问题。
段位低的人困于情绪。段位高的人关注利益。
段位低的人永远正确。段位高的人天天自省。
03
你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但是得到了不好的结果,只能证明你运气不好,不能证明你做这件事是错的。举个例子:2022年3月21日珠宝商人小张搭乘东航MU5735航班从昆明去广州,途经广西飞机失事身亡,这只能说明小张运气不好,不能证明小张坐飞机有错,因为坐飞机失事身亡是概率极低的事情。
同理,你做了一件错误的事,但是得到了好的结果,只能证明你运气好,不能证明你做这件事是对的。举例说,你赌博赢了20万,这只能说明你运气好,不能证明你赌博是对的,因为赌博是败家风险极高的高风险行为,赌的时间长了,倾家荡产是迟早的事。
其他的事实以此类推。
04
《论因果关系》:在历史上,凡是吃过鱼的人都死了,但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吃鱼会死”。
《论剂量与毒性》:白果,人吃20颗左右,美味又安全,但是如果一次性吃300颗,是会中毒的。但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白果有毒不能吃”。所以,白果有毒与否,取决于剂量。
《再论剂量与毒性》:水是人体必需,是健康食品,但是水喝太多、喝过量,也会“水中毒”,然而这个事实也不能证明“水有毒”。
05
说话不直接,虽然可以暂时不得罪人,但往往会造成信息不对称,吸引错误的人、错误的事,给你自己造成负担。
说话直接,表达清晰,虽然有时候会得罪人,但可以使你有效地过滤错误的人、错误的事,让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06
问:如何用一句话阐述“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答:例如明星出席活动,经纪公司聘请一大群保安维持秩序,很多人误以为这是明星故意在炫耀排场,其实不然,此举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一大群粉丝围上来,酿成群体事故,例如踩踏事故,还有就是防止粉丝和明星发生过度的肢体接触造成明星身体受伤或者明星被粉丝困住无法前行等各种情形。
同理:你想约袁腾飞出来吃饭,他是不会出来的,但这也不是因为他故意摆架子,而是因为你和他存在“信息不对称”,你知道自己很友善,但他不知道你是什么人、是善意还是恶意、是来打他的还是来录音偷拍设局陷害的。他判断你是否善意的唯一可行办法就是付费,可是一谈到付费,你又说他“铜臭”,所以他就干脆不理你,这就是为什么你发了那么多留言给名人,自始至终一句回复都没有收到。
所以说,做人要成熟,凡事都要换位思考,这一点非常重要。
注意:这里提及的“袁腾飞”只是随意举个人名为例阐述哲理,并非特地针对袁腾飞本人。
07
百术不如一诚。
做人诚实,就是最高明的套路。
08
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的捷径之一,就是发自内心地欢迎别人。
09
遇事向内求,往往能解决问题;向外求,往往不能解决问题。
例如有很多人,认为这个异性不爱我,是TA的问题,于是,换人,没想到新人也一样不爱我,为什么?因为“我”本身存在某个严重缺点,但我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者虽然意识到但不知道异性很介意这种缺点,所以,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再如:很多人在职场上认为老板不好公司不好,换公司,换公司之后好多年,自己还是没有升职加薪,为什么?原因往往也是出在自己身上,能力有问题,再换多少家公司都没用。
10
“人生的结构性矛盾”是指一个人身上有两种特质互相冲突、互相矛盾不兼容,这个冲突导致这个人在人生的某项大事上卡壳。
例如说一个女人长得丑,但是又喜欢帅哥,非帅哥不嫁,那么这个女人大概率会成为大龄剩女,这就属于“人生的结构性矛盾”:你自己长得丑,又非帅哥不嫁,这二者是矛盾的,这个矛盾导致这个女人在婚恋这件大事上卡壳,早晚出问题。
再举例说一个人没本事,但是又不愿意打工;一个人挣钱能力不行,但是生活奢侈花天酒地,这些都属于“人生的结构性矛盾”,两个特质互相矛盾,这样的人出问题是早晚的事。
11
人有所求,必受其困。
举例说:一个人择偶要求对方身高必须180以上,那么身高179及以下的无数的优秀异性,都被TA排除了,这个人择偶就变得很困难,TA被自己的欲求困住了。人有所求,必受其困。
同理,一个人找工作,一定要月薪20000以上才考虑,那么月薪19999及以下的很多有发展潜力的好工作都会被TA错过,TA找工作就变得困难,人有所求,必受其困,寸步难行。
12
信息茧房的本质是自我洗脑。
很多人只浏览让自己舒服的观点、只阅读与自己的认知相兼容的文章,只刷让自己感觉爽的视频,久而久之,就给自己营造了一个信息茧房,最终实现了自我洗脑。
例如波尔布特终其一生都活在信息茧房中,他至死都认为市场是邪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