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守正创新激活非遗之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3:39:00    

江苏苏州“观绣园”传习所内,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在刺绣。新华社发

湖北武汉的任炜汉绣工作室内,工作人员在绣制汉绣作品。新华社发

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在编制“熊猫抱竹”盖碗茶杯。新华社发

云南南涧,彝族跳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右)在给小朋友传授跳菜技艺。新华社发

山东日照黑陶邢艺术厂内烧制的黑陶。新华社发

安徽宣城泾县,国民油布伞厂的工人在晾晒泾县油布伞。新华社发

【记者观察】

国家级非遗白纸坊太狮队首度亮相北京北海公园,呈现震撼的舞狮技艺;鱼灯巡游、英歌舞等传统民俗活动强势破圈,在社交平台掀起传播热潮;融合非遗元素的“文化游”“非遗游”产品层出不穷,正成为大众休闲消费的新潮流……这是首个非遗春节期间,全国各地上演的非遗盛宴。

何止春节!近年来,“非遗热”持续攀升,体验非遗渐成社会新风尚,彰显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蓬勃生命力。

如何让更多古老的非遗绽放新活力,更好地走进今日的生活?这是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非遗文化随时代发展历久弥新

“非遗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与历史传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李世刚深有感触,“非遗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诸多领域,记录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变迁和精神追求,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憧憬,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脉络,仿佛生动诉说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在李世刚的记忆里,非遗之美始终扎根于生活沃土。他童年时目睹宗家庄年画艺人以木版为纸、刻刀为笔,将乡土社会的审美追求凝固在一张张木版年画里。“那些大红、中黄、紫、蓝等鲜艳的颜色,给人以热烈欢快、震撼鲜活的视觉感受。无论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还是乡村生活,人们最淳朴的希冀和最火热的现实都记录在木版年画上。”

李世刚认为,非遗之美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当前,我们已经从早期对非遗符号元素的低阶提取、简单复制、直接挪用,转变为更注重文化表达、文化呈现和文化内涵的深度阐释。”他观察到,那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回字纹、万字纹等传统元素,经过符号化转译,正以其抽象化的美学基因融入现代艺术语境,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85后的年轻“绣郎”张雪是非遗苏绣的第四代传承人。在他看来,“万物皆可刺绣”。如何让苏绣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具有“当代性”,是张雪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题材方面,传统苏绣题材较为局限,多为山水、花鸟、人物等。如今,苏绣的题材更加广泛,包括动漫形象、各类地图、企业产品等,甚至可以定制化地表现各种现代元素。将非遗形式与现代产品相结合,更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这种创新不仅让苏绣焕然一新,还可以不断提升苏绣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张雪说。

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在张雪的作品《星空》中,宇宙星系的主题和苏绣的各种针法技艺就产生了“化学反应”。

“看到星球的轨道,就好像看到了一圈圈的银线,觉得轨道可以用银线以盘金绣的针法去表现;看到太阳发出的光芒,就像苏绣里面的集套针法……”张雪说起自己作品的灵感来源,滔滔不绝。传统苏绣,光针法就有9大类40多种,但现在常用的刺绣针法不超过6种。而这部作品用了20多种针法,每个星球都用了2种以上针法,可以说是一部苏绣针法的“教科书”。“我觉得苏绣可以很‘现代’,未来有着无限可能。”

非遗传承驶入数字化“快车道”

贵州大山深处的侗族村寨,80岁的侗族大歌传承人手持智能手机,通过5G网络向千里之外的观众展示原生态民歌的魅力;敦煌莫高窟的数字修复实验室中,高精度扫描设备正逐层还原壁画的历史痕迹……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让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多。有了科技赋能,“非遗+”模式进入了“文化基因+科技载体”的新阶段,加速了非遗传承创新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

“非遗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通过建立非遗数据库和监测平台,可以更好地了解非遗的保存状态,不仅为未来的创新和传播提供数据支持,还能够将脆弱或损坏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避免进一步损毁。”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表示,非遗项目往往涉及内涵丰富的表演技艺、文化背景,这些内容的数字化需要高精度、细节化的数据采集处理,对技术支持有较高要求。

“以太极拳的传承创新为例,通过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可以精确地追踪拳师在演练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包括手势、步法、身段的变化以及力量的传递等,对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进行全方位、高精度地记录,不仅避免了传统记录手段可能出现的误差和遗漏,还为后续的教学、研究和传承提供了翔实而准确的资料。”在刘江红看来,“太极拳数字人的推出,以及众多太极拳传承人、拳师等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展示、分享教学,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参与,也极大激发了人们对太极拳的学习热情。但由于非遗项目的复杂性、动态性等客观原因,目前非遗的数字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

在张雪的创作历程中,先进科技也带来了更多美的“打开方式”。其作品《玉兰蝴蝶》就采用了前沿的形状记忆合金(SMA),探索“科技+非遗”的更多形式。

“在人靠近时,只要用指尖轻触表面,玉兰花即刻悄然绽放,蝴蝶也会翩然振翅起舞;玉兰花瓣用的是白色丝线,因光感材料的应用,在阳光或紫外线灯下呈现出了紫色。”张雪介绍,这种动态化的表达,让苏绣从静态的艺术变成了可以互动的体验,也改变了观众对传统非遗的认知。

同时,在新型数字媒介手段的加持下,非遗的艺术之美和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可以被更加广泛地传播,促进人们对其全面认知与了解。“从前,苏绣的学习门槛一直很高,但现在,数字化教育工具让这一切变得不同。比如,一些小程序通过AR/VR技术还原苏绣创作过程,让学习者在虚拟空间中获得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苏绣文化。”张雪说。

加强政策支撑 形成创新合力

近年来,“非遗+”的概念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新消费场景下,效率导向的消费习惯促使线上渠道成为非遗传承创新的主阵地。根据相关短视频平台的报告,在首个非遗春节期间,各类非遗传承人、创作者发布非遗内容,带动非遗相关抖音视频总播放量破1679亿,平均每天有17.3万场非遗直播;非遗好物成抢手“新年货”,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长33.7%;逛吃打卡带动非遗体验消费潮,生活服务非遗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139%。

“随着人们对传统节庆活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游戏’等成为消费热点。”在李世刚看来,唯有不断完善相关机制设计,加强政策支撑,才能让非遗创新行稳致远。

“一方面,加强文旅、教育、经济等多部门政策之间协同,重点支持非遗传承人培养、传承基地建设、数字化保护以及市场推广,形成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合力。另一方面,制定各类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依法维护非遗传承人合法权益,提升全社会特别是非遗项目集中的地区、非遗行业和从业者对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在具体实践方面,李世刚建议推动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如开发剪纸艺术衍生品、刺绣元素时尚服饰等,让传统技艺以实用化、艺术化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我国对非遗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传承人的支持扶持力度,通过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经费资助等方式,鼓励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并组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研修培训,实现全覆盖;《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现代设计的结合……

刘江红表示,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是推动非遗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提升传承人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等,培养更多非遗创新传承的“生力军”。

“一方面推动非遗教育年轻化,通过将非遗纳入高校课程等方式,构建‘非遗进校园’常态化机制;另一方面完善传承人动态评估体系,搭建大师工作坊、非遗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强化传承人的市场运营能力。”刘江红说,“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传承人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管理,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系统的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设置非遗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非遗保护与教育研究所等机构,为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提供更多平台,为非遗传承储备后续人才。”

(本报记者 王禹欣)

(项目统筹:本报记者 赵斌艺、韩业庭)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