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区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龙舟、赛艇、皮划艇等赛事活动接连不断;佛山市顺德桂畔湖旁,水乡生态湿地、商业街区、主题公园融为一体,吸引访客超2400万人次;万绿湖优质水资源,吸引一批食品头部企业落户投资,2024年度运营收入约3.8亿元……
在广东大地上,这种将“生态绿水”转变为“经济活水”的案例还有很多。各地依托河湖资源禀赋和治水成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大力发展绿色水经济。
截至2024年底,广东16宗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3亿元,其中社会投资占比近90%。2024年度累计吸引游客2404万人次,实现运营收入8.3亿元。
储备项目投资近千亿元
广东在省级层面首提绿色水经济发展
2021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3年6月,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印发实施《广东省水经济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广东省水经济试点主要业态工作指引(试行)》,部署开展“10+2”省级水经济试点建设工作,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提出发展绿色水经济的省份。
发展水经济的前提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环境的优质保护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生命。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5年3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东省河湖长制条例》,规定要“优化水经济项目审批程序,强化用地用林和水资源、水域岸线空间资源等要素保障,支持绿色水经济发展”,进一步为水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清远市北江内河水经济试点项目(清远市南岸码头)。
现如今,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共开展市级试点项目68宗、县级试点项目31宗,谋划储备项目270宗。综合省、市级试点和储备项目,全省范围内已谋划储备了总投资近1000亿元的水经济新业态项目,绿色水经济新业态发展迎来建设投资热潮。2025年6月,指导成立广东省水经济促进会(全国首个省级水经济社会组织),吸引220多家企业参与,为政企交流、行业协作、信息共享搭建了有效平台。
从投资情况看,省级试点完成投资37.3亿元,其中政府投资4.1亿元,社会资本投资33.2亿元。“我们用10%的政府投资,撬动了近90%的社会投资。”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省水利厅副厅长陈仁著介绍,水经济储备项目投资主体以民企为主,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水经济发展中。
创新“赛事+文旅”模式
延伸水上运动上下游产业链
“预备!走!”指令响起,南沙皮划艇基地的运动员们冲上蕉门河,比试身手。这条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河流,曾一度是水体污染、垃圾漂浮的代名词,现如今已然变身为水清岸绿、生态宜居的“城市客厅”。
位于蕉门河的南沙区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是全省首个水上运动类试点,以特许经营模式落地建设,基地创新“赛事+文旅”模式,举办中国桨板球公开赛等国家级赛事,联动南沙游艇会发展高端帆船体验,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链升级,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
这是广东利用河道纵横、海岸线长等优势资源,多渠道建设与“水”相关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延伸水上运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在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体验皮划艇。
过去一年,水上运动在佛山市南庄镇越来越“热”。位于南庄镇的龙湾水上运动中心项目让旧工业厂房仓库蝶变为滨水运动小镇,先后举办了“车水马龙节”龙舟赛、骑行文化嘉年华、香港-南庄水上运动交流暨新龙下水礼等大型赛事或活动。目前,龙湾公园碧道夜市已成为当地的夜经济品牌,2024年实现运营收入725万元。
深圳市也将大沙河下游段作为水上赛艇、龙舟等水上运动的集中地,向市民开放免费赛艇体验服务,引领水上运动新风尚。
2021年2月,广州航海学院航海教育培训基地(中山)在中山市神湾镇腾步(公共)游艇码头挂牌成立,将发挥神湾优良的岸线资源、江龙船艇等一批造船企业优势,致力打造华南地区海事航海教育及船员培训项目最完整、层次结构最完善的海事航海教育及船员培训基地,助力水上运动、游艇休闲及配套产业发展。
挖掘水系旅游资源
绿美碧道变为文旅消费热门打卡地
江风落日、水清岸绿,市民在碧道上悠闲漫步、骑行……在江门市西江碧道蓬江段旁,一批潮店陆续营业,让绿美碧道变为文旅消费热门打卡地。
近年来,广东建成万里碧道超7600公里,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绿美碧带、幸福河湖、水利风景区。各地依托河湖资源禀赋和治水成果,重点发展水上运动、河湖游船游艇、滨水文旅等新业态。

佛山桂畔湖水韵综合开发项目之一的玛雅水乐园。
佛山市有90%的水经济项目均在碧带、幸福河湖范围内。其中,顺德区桂畔湖水韵文旅综合项目便依托桂畔海碧道和容桂水道碧道建设成效,将商业街区、主题公园、文化体验、生态湿地融为一体,带动周边美食、旅游、文化、艺术等高附加值创新产业集聚,2024年累计吸引游客1600万人次,实现运营收入超1亿元。
随着深圳市观澜河治理获得显著成效,依河而生的观澜古墟、观澜古寺等历史遗迹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观澜古墟水经济试点项目重现了深圳客家人亲水而居的传统生活方式, 2024年度累计吸引游客252万人次。

深圳市观澜古墟灯光秀。
汕尾市品清湖也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元素,打造集汕尾风情、潮流艺术氛围、市井烟火气于一体的特色夜市,2024年累计吸引游客224万人次,实现运营收入1.47亿元。
广东还挖掘西江、北江、黄金内湾等水系旅游资源,完善游轮游艇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精品航线。
在清远,不仅可以乘坐游船游北江,还可乘车(旅游专线)直达清远长隆。清远市收购56艘游船打造北江夜游航线,利用水域边缘空间建设“旅游+商业+文化”的特色夜游休闲空间。经统计,北江游船项目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 166.58 万元,同比增长 186%。
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路径
水经济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产业,对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居民消费、增加创业就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源市利用万绿湖优质水资源,吸引农夫山泉、华润怡宝、今麦郎、白象食品、紫泉饮料等多家水饮料及食品头部企业落户投资,变“自然水”为“发展水”。2024年度项目实现运营收入约3.8亿元,汇聚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规上工业企业达40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2.9亿元,朝着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

河源农夫山泉一期全貌。
广州天人山水艺术园则盘活水库、水闸、小水电及堤防等水利工程,打造休闲康养产业特色品牌。现如今,不仅举办起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全国露营大会、“More·大地艺术周”等一系列文体活动赛事,还开发STEAM、自然英语戏剧等主题夏令营,打造集文化、体育、康养、旅游、研学于一体的度假胜地。2024年度,实现运营收入819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近200个。

广州市从化区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内的沙溪水库。
广东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及环库碧道建设期间,清拆关停江门开平市大沙镇800多家养殖场,不仅改善大沙河水库的水质,还为生态渔业发展、生态茶园建设腾挪空间。
在此基础上,大沙镇主导创建“大沙优品”公共品牌,构建以大沙茶、大沙水为主体,生态水果、丝苗米、水库鱼等产品共同发展的优质产品体系,发展线上线下旗舰店,带动茶农3000余户增收,2023年茶叶产值达3.22亿元。
可以说,发展绿色水经济发展,不仅有效破解了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难题,还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图片由广东省水利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