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稻浪初涌。7月8日上午,优质稻品种观摩暨香稻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现场会在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火热举行。来自全市各县(区)农科推广机构、驻镇工作队、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代表齐聚一堂,共话良种良法,共促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此次活动既是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具体行动,也是惠州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的生动实践。

观摩优质稻品种。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惠州深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单产提升”与“绿色高效”核心目标,在水稻种源创新与栽培模式突破上持续发力。现场展示的“华航香银针”“青香优19香”“南晶香占”等192个优质稻品种,不仅米质晶莹、饭香浓郁,更在抗病性、适应性上表现突出;配套展示的香稻栽培、旱稻栽培等新技术,可有效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些“良种芯片”正成为本地粮农稳产增收的“金钥匙”。
“南晶香占是广东连续多年的主推品种,也是惠州的当家品种。只要管理得好,干谷亩产量可达1000斤以上,即使是普通农民管理,也能有800斤以上的产量。”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赵淑平指出,随着大米市场从过去的“吃饱”转向现在的“吃得好、吃得香、吃得健康”,消费者对优质、香型水稻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国外香型稻米的关注也在增加。为此,市农科所通过现场观摩活动,让种植户能够直观了解这些品种,帮助他们找到更适合本地市场需求的优质稻品种。
活动现场,一场聚焦水稻单产提升和节水稻栽培技术的培训班同步开展。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博士傅友强围绕品种选择、培育、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与示范。随后的品种现场观摩环节,参会者近距离观察和了解优质稻、香稻、旱稻等品种的特征特性及种植管理要点,加深对良种良法的理解。
“专家讲解的香稻高效栽培技术非常实用,值得我们推广和学习。”惠州市供销储运总公司总经理黄江攀收获良多。他告诉记者,今年,在市农科所提供的技术指导下,供销农场试种了约500亩优质稻“野香优莉丝”。“这个品种品质与丝苗米相似,吃起来软糯,管理好的话,亩产量可达上千斤,口感和产量都很优秀。”
提升单产是保障粮食产能安全的核心。此次活动通过“培训+观摩”模式,既让粮农学到了水稻种植关键技术,也为科研人员、企业与种植户搭建了交流平台。参会代表纷纷表示,未来将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种植中,助力增产增收。
市农科所所长陈杰表示,将持续发挥科技兴农“桥头堡”作用,聚焦旱稻种植、单产提升等“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与种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加速良种良法推广,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朱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