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免密支付,即不用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该功能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近期,多名消费者因手机设置免密支付,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更容易成为受害者。许多老年人不清楚自己是否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更不了解其中的具体扣款规则。在其安装软件或绑定银行卡时,无意间开启的免密支付功能,往往会“不打招呼”地产生消费行为。如果老年人操作手机不熟练,资金被盗刷后难以及时发现。
设置了限额保护的“小额免密”功能,看似更安全,但几十元的小额支出也让多数老年人放松了警惕。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通过连续的小额扣款,给老年人造成大额损失。很多老年人直到月底收到账单,才发现早已被“蚂蚁搬家”式地掏空了账户。
另外,老年人往往缺乏防范意识,对个人账户的管理也不够谨慎。一些老年人依然习惯使用简单的支付密码,如“123456”或出生日期等,不了解“双重认证”“指纹识别”等安全措施。即使面对设置提醒,他们也常常因为“嫌麻烦”而选择放弃。殊不知,这正是不法分子最乐意看到的。
虽然及时对账可有效避免财产损失,但这在老年人中推行难度较大。相比年轻人每天查看短信通知、电子账单的习惯,许多老年人仍然依赖纸质账单,或干脆不看账单。当发现“银行卡里的钱少了”,往往时间已经过去很久。更让人痛心的是,一些老年人因为担心被子女责备,选择沉默,独自承担损失。
老年人需要获得有针对性的支付安全教育。相比通过网络进行风险提示,更有效的方式是由社区、街道或银行组织线下讲座,帮助老年人知晓免密支付的设置流程和风险。同时,家庭成员也应成为老年人支付安全的守护者。子女在为老年人开通手机支付功能、绑定银行卡时,不应一味追求操作便捷,而应逐步引导他们理解每一个功能背后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鼓励父母多问、常查账,甚至可以与他们一起定期核对交易明细。帮助老年人学会“问一句”“查一下”,远比事后追责更有意义。
当然,促进支付安全需要老年人与支付平台相向而行。支付平台不应只以“便捷”为导向,而应为不同年龄段的用户设计差异化服务,例如在老年模式下默认关闭免密支付功能、提供每月限额报警提示等,以降低老年人被动承担风险的可能。
便利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免密支付功能本无罪,但它不该成为老年人“不请自来”的麻烦。科技应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便利,而不是被不法分子利用,吞噬老年人多年积攒的养老钱,这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底线和良知。免密支付功能在带来便捷的同时,应被赋予更多人文关怀,为老年人筑起安全屏障,让他们用得安心、花得明白、过得放心。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尤颖康
策划:郑颖璠
编辑:尤颖康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3GXEDS】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