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创星记丨芯三代半导体:“三倍速”研发 攻坚“卡脖子”难题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6 04:47:51    

在高手如林的半导体产业,创立仅4年,却一年样机下线、两年量产交货、三年启动IPO辅导备案,弯道超车创业内第一,甚至被客户冠以“双一流”的美誉……

这种令网文写手都要犹豫“是否太过龙傲天”的逆袭剧本,却在苏州一家企业悄然上演。

它,就是2020年9月在苏州成立的芯三代半导体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戴上乳胶手套,穿起防护鞋,披上严丝合缝的防尘服,全身上下仅留一双眼睛暴露在空气之中,再经过15秒的除尘清洁隔离……

经过了这一系列繁杂且耗时的操作之后,记者终于踏足了芯三代的无尘生产车间。

眼前的车间干净、整洁,一台台精密的设备陈列其间,机械臂正在设备的真空腔体内跳着律动的“华尔兹”。恍然间,像是踏足了医院里的手术室,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无尘生产车间

“芯三代是高端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公司,目前主要聚焦SiC(碳化硅)/GaN(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外延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芯三代副总裁闫鸿磊介绍道。

所谓的半导体外延片,用通俗的话来形容的话,就是积木玩具最下方的底座、造房子时打的地基。

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外延片虽然“看似平平无奇”,但缺了这个核心材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芯三代副总裁闫鸿磊

外延片的品控与工艺,对于最终生产出的芯片的品质、性能是决定性的。

闫鸿磊介绍说,由芯三代研发的外延生产设备,产出的外延片缺陷非常低,且薄膜厚度均匀性和掺杂浓度均已达到1%的业内双顶尖水准,因此也有客户给芯三代设备起了个“双一流”的称号。

半导体外延片

“双一流”的荣耀,源起却是一段倍感辛酸的过往。

近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引起了部分西方国家的警惕,并从人才、材料、设备等多重领域着手,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卡脖子”。

特别是在高端半导体生产设备领域的“卡脖子”,尤为严重,例如生产芯片的核心设备——光刻机。

而在其他半导体生产设备领域,譬如外延设备领域,这一情况也相当严峻。

芯三代研发团队

“我们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曾做过一次业内调研,了解大家的生产痛点及需求,结果发现最核心的症结就在生产设备上。”

闫鸿磊向记者介绍道,以前主流的生产设备来自意大利、德国及日本三个国家,而为了延缓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进度,国外设备供应商可谓是“奇招频出”。

“我们有个客户反馈,几年前向国外的供应商订货,得到的反馈是交货时间是5年以后。5年,这意味着就算设备到手了,也早就被更新的设备所淘汰了。”

优质生产设备优先供给国外是其次,更严重的是设备功能阉割、中断维修服务和留有后门等问题。

如《纽约时报》就曾有过报道,ASML的光刻机存在一种程序,使得ASML能够远程控制光刻机,在必要时可以直接摧毁光刻机。

芯三代研发团队

设备“卡脖子”的最优解,就是国产替代和创新超越。

紧迫感拉满的发展现状,阶段性先发优势的竞争对手,迫使芯三代只能探索一条弯道超车的技术路径。

此外,人才、资金、选址……纷至沓来的难题,却也因为苏州,迎来了芯三代发展的最优解。

“我们的创始股东有两家,一家是省产研院,另一家就是国资苏州工业园区领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了帮助我们企业迅速上马抢占市场机会,他们采用了拨改投的方式解决了第一笔资金的需求。园区招商部门还主动根据我们的需求联系确定了工厂选址。可以说,是园区一事一议的大力支持,才为我们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与空间。”

芯三代半导体

没有后顾之忧的芯三代,在成立后一年内实现样机下线,两年内实现量产。这样的速度,在业内堪称“恐怖”。

举个例子,某国际大厂做同类的设备,需要3年时间、耗资1亿美金,才能制作出1台样机。

而在芯三代,短短一年时间内可以造出两台不同技术方向的样机,并且推向量产。

半导体外延片

“我们的核心优势,一方面肯定是技术研发的优势。另一方面,我觉得是我们特有的务实、高效、将心比心的服务理念。”

闫鸿磊告诉记者,芯三代有个研发的做法,那就是研发时会多造一台备用样机。而在交货给客户时,这台备用的样机,就会留在芯三代的测试车间同步调试。

“客户在测试、生产过程中出现任何的问题,我们都会在备用样机上进行复现,争取能当天发现、当天解决、当天调整,确保不耽误太多客户的生产进程。”

芯三代的核心设备有3000多个零部件,其中一个零部件甚至经历了80多次的更新迭代,只为寻求技术层面的最优解。

芯三代专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芯三代的设备生产出的外延片成本比国外同类产品低40%以上。

成本优势与品质优势,将会为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争取到极大的战略空间。

“在我们看来,中国半导体人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分秒必争的意识、快速迭代的做法。国产替代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必然。我们已经将国产替代变成国产智造,从后发追赶,转变成弯道超车,直至最终的创新引领!”闫鸿磊表示。

来源:看苏州

编辑:若水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