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保定学院毕业生荀轶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0:22:00    

纵览客户端讯(记者侯艳宁)“你们已经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长成一棵大树”!在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礼上,这句献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的颁奖词,让站在领奖台上的保定学院毕业生、且末县第二中学英语教师荀轶娜热泪盈眶。

9月8日,记者在库尔勒市巴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见到荀轶娜,她说树是沙漠里的宝贝,每一个来且末的同学初心都是成为扎根在这里的一棵树。20多年的坚守和付出,我们做到了。

保定学院毕业生、且末县第二中学英语教师荀轶娜在接受采访 侯艳宁/摄

2000年,保定学院第一批15名毕业生奔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且末县支教,受师哥师姐们的感召,荀轶娜2003年毕业时义无反顾地来到且末。坐火车,换汽车,颠簸五天四夜,还穿越了一段荒凉的沙漠公路。快到且末县城时,她看到路两侧有绿树,树上小鸟在喳喳叫,“我的心情立刻雀跃起来,有绿色的地方就有希望”。

与荀轶娜一同来到且末的,还有她的户口,“带着户口去且末”是保定学院支教老师们的统一动作,他们要与西部这片热土紧密联系在一起。25年来,4批37名保定学院支教老师扎根新疆且末,支教老师们用青春撒播知识的种子,点燃希望的薪火。

荀轶娜说话声音轻柔,有些沙哑,她到且末第三个月时,由于天气干燥,用嗓过度,突然失声,医生诊断是声带不闭合。学生们关心老师,给她泡红枣水,也隐隐担忧,新来的老师会不会走?

20多年前的且末,学校教室是四处透风的土坯房,学生们基础薄弱,有的初中生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大多数人没有走出过沙漠。声带受损的荀轶娜带病坚持给学生上课,直到嗓子适应了且末的气候,学生们听到她略带“烟嗓”的声音,坚信这些老师大风也刮不走。

不仅老师留下来了,学校也变得越来越好,已成为骨干教师的荀轶娜见证了这片土地教育事业的沧桑巨变。如今,崭新的教学楼,明亮的护目灯,专业的塑胶跑道,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逐渐充实的专业师资力量,“组团式”教育援疆,且末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荀轶娜教过的许多初中毕业生,上高中后英语是强项,她希望孩子们走出沙漠,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再来建设家乡。如今,她的愿望正在实现,保定学院支教老师们已带出9000多名毕业生,其中3000多名学生回到家乡工作,有教师、警察、医生、个体工商户……荀轶娜说:“他们在看了更大的世界、学了新本领后,又回到了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常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荀轶娜的爱人是她的同学,也是她的战友。他们一起来到且末,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如今已有一对儿女,在且末彻底扎下根来。

9月10日的教师节,是荀轶娜在且末的第23个教师节。如今新疆于她,早已不是遥远陌生的他乡,而是与每一个善良质朴的父老乡亲共同守望的家园。荀轶娜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是口号,而是坚定的信念,师者如光,虽微致远。

记者手记:在位于库尔勒市巴州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河北援疆工作纪实展览区域前,荀轶娜是“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采访团一行关注的焦点。

为了这次采访,荀轶娜7日晚上从且末县坐火车,8日早上到达库尔勒市,且末县与库尔勒市都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所辖,两地相隔近700公里。

可想而知,20多年前西部支教毕业生们,从保定跨越3300公里到达且末,路程是多么漫长而艰辛。

在沙漠腹地生活23年,荀轶娜看起来却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她说自己皮肤已经习惯了风沙,每天与孩子们打交道,心态也随之年轻。

从刚毕业时饮食不习惯,满世界找大馒头,到如今吃成新疆胃,爱上了沙漠里的每一棵红柳、胡杨,每一株梭梭树,荀轶娜理解的“扎根”是心安,是归属,是被需要,更是热爱。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