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绩优基金经理密集离职,公募加速“去明星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1:55:00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孙凯杰】2025年,公募基金人事变动频繁。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有近20家基金公司董事长出现职位变动。而在基金经理层面,全市场共有205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不乏多位市场口碑较好的“明星基金经理”。

从陆续披露的二季度报告中能看到,部分更换了基金经理的主动权益基金,大多出现了规模的下滑,部分产品甚至规模腰斩。基金经理职位变动带来的后续影响,仍旧是基金公司不可避免的课题。

业绩稳定发生增聘,知名基金经理未来引关注

7月22日,招商基金发布了一则公告:招商优势企业将增聘陆文凯为基金经理,与现任基金经理翟相栋共管,令市场高度关注。

翟相栋是市场中颇具人气的绩优基金经理。从2020年开始,招商优势企业已经连续5年跑赢沪深300指数,尤其是在2022年、2023年两年大盘回调时,翟相栋都做到了较低的回撤水平。

自翟相栋接管以来,招商优势企业在全市场2893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业绩高居第5位,基金规模也从2022年底的12.80亿元一路飙升,最高曾突破百亿元。

分散投资,是投资者对翟相栋最常见的评价之一。基金公告显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招商优势企业前十大重仓股只占到基金总资产的48.28%,其中第一大重仓股金蝶国际的占比仅为5.71%,这两项数据均显著低于主动权益基金的平均水平。此外,翟相栋的选股逻辑并不局限于热门个股和热门题材。例如基金第三大重仓股第四范式,翟相栋在2024年第四季度买入时,全市场仅有4只公募基金重仓该股。

一般来讲,业绩长期较为稳定的基金除了“老带新”,很少会发生增聘。而陆文凯并非业界新人,这种增聘,通常被视为原任基金经理可能离职的标志,景顺长城基金前经理鲍无可在离职前正是如此。

同在7月,安信基金的知名基金经理张翼飞则是正式对外宣布离职,卸任9只在管基金。

作为一名“固收+”选手,张翼飞着实让投资者实现了“躺赚”。以他曾经管理规模最大的安信稳健增值为例,该基金自成立以来,连续10年全部实现正收益,年化回报达到6.21%。不少投资者甚至表示,市场中很难找到张翼飞的“平替”。

公告显示,安信稳健增值将由与张翼飞共管9年的李君继续管理。他也特别写下了《致投资者的一封信》,其中提到:“翼飞的离开,说实话,第一感受是不舍,随之而来的还有压力。接下来的路,我会带着和翼飞一起沉淀的经验,带着团队的力量,继续守好‘稳健’的初心。”

卸任前,张翼飞管理基金规模达到298.57亿元,占安信基金总管理基金规模的近三成。

减少经理个人效应,基金公司加速“去明星化”

对于投资者来说,当信赖的基金经理离职时,仍可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寻找相应的替代方案;但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失去这样的“台柱子”则可能构成沉重的打击。

例如景顺长城基金前经理鲍无可官宣离职后,其曾经管理规模最大的景顺长城价值边际,仅用了一个季度,规模就从51.73亿元骤降至25.56亿元,跌幅超过50%;华商基金前经理周海栋官宣离职后,其曾经管理的华商甄选回报规模也由2024年年底的83.50亿元降低至今年一季度末的41.16亿元,尽管该基金在新任基金经理孙蔚的管理下,第二季度净值增长超7%,但规模仍在持续降低,已跌至36.23亿元。

景顺长城价值边际近四个季度规模变化

对于颈部以上的公募基金公司来说,或许还能通过强大的品牌力来维持“明星基金经理”职务变动带来的持续赎回,但让中小基金公司跃过这道难关实属不易。

市场中,一位基金经理撑起公司“半壁江山”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西部利得基金总管理规模为1157.54亿元,基金经理刘心峰管理规模为587.43亿元,占比为50.74%;东兴基金总管理规模为391.81亿元,基金经理司马义买买提管理规模为101.22亿元,占比25.83%;苏新基金总管理规模为145.77亿元,基金经理刘大巍管理规模为136.15亿元,占比为93.40%。

在主动权益基金领域,基金经理在一个阶段取得较好业绩,通常能够带来大量投资者的追随,甚至获得机构投资者的青睐。这也成为中小公司基金经理跳槽至头部基金公司的关键因素。

例如基金经理范妍自2024年加入富国基金后,接手的第一只基金——富国稳健增长,规模在两个季度内暴涨近13倍,其中绝大部分是机构投资者;而其老东家圆信永丰基金则面临阵痛,她曾管理的圆信永丰优加生活规模持续下降,机构持有比例从53.80%跌至3.54%,公司期间甚至有一只基金发行失败,可谓是雪上加霜。

圆信永丰优加生活近两年规模变化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正逐步摆脱过往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来吸引资金的模式,积极向团队化、制度化方向转型。在此过程中,行业着重强化投研团队的协同合作,有意淡化个人标签,以此降低对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程度。

今年以来,已经有基金公司以“基金经理团队制”身份对外推介投研队伍。吴粤宁表示,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团队成员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业绩的稳定性;有利于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人才梯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风格的快速切换。然而,团队成员可能因投资理念的差异产生决策分歧,增加协调成本;责任界定相对模糊,容易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的情况;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需要时间,若处理不当,将会对基金的正常运作产生不利影响。

多项因素叠加,基金经理离职频率变高

与2024年同期的190人相比,2025年基金经理的离职数量增加了近8%。数字增长的背后,是行业发生重大变革的写照。

今年5月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督促基金公司建立健全与基金投资收益挂钩的薪酬管理制度,对产品中长期业绩差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更好体现与投资者的“同甘共苦”。

而此前,不论是市场环境低迷,还是公募基金“限薪”“退薪”等各类流言,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行业的职位稳定度。根据新三板上市公司中邮基金的年报,2024年公司员工人均薪酬为56.41万元,相比2019年的107.86万元大幅下跌。

在此背景下,多位业绩优异的权益类资深基金经理选择离开公募行业,或许是为了追求个人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据多家媒体报道,“奔私”成为不少公募基金经理离职后的选择,而鲍无可、张翼飞的去向也很可能是私募基金。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表示,私募虽然运营难度不小,却仍对一些基金经理颇具吸引力。

她提到,一方面,私募薪酬激励机制更为诱人,业绩提成可让基金经理在产品表现出色时收获丰厚回报,对追求高收入者吸引力更大;另一方面,私募投资自由度高,能让基金经理更充分施展个人投资理念与策略。再者,从职业发展角度,“奔私”有创业性质,可打造个人品牌,实现从“打工人”到掌舵者的转变,这对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基金经理而言,有着难以抵挡的魅力。

与此同时,2025年以来,新生力量在主动权益基金领域已开始崭露头角。在今年的高回报基金中,年轻基金经理的身影频频出现,例如永赢医药创新智选、诺安精选价值等基金的经理,基金经理履历均不足3年,却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吴粤宁表示,新生代基金经理的涌入,得益于行业扩张提供的广阔空间,以及年轻一代在新兴市场环境下展现出的活力与创新能力。从长期来看,这种人才更替有助于行业注入新思维、新技术,推动基金行业向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责编:李文玉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