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南阳会战作为中国对日最后一战,其重要意义正逐渐被世人所认知。8月31日,记者采访了《南阳会战:中国对日最后一战》的主编、全国劳动模范、一级作家秦俊,听他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从传奇到史诗:深耕史料还原家乡最后一战
2014年初,秦俊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家乡的热爱,决定撰写《南阳会战:中国对日最后一战》。为确保作品真实准确,他广泛搜集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和日本的文献档案,多次赴会战遗址考察,采访亲历老兵,记录口述历史。
历经一年多耕耘,该书于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负责审读该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蒋凤波评价:“本书依据中日官方资料及当事人记述,详述会战形势与进程,彰显军民牺牲精神,兼具可读性、知识性与史料性,对研究抗战正面战场意义重大。”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该书作为精品图书再版,印证其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南阳会战——被重新认识的最后一战
长期以来,史学界普遍认为1945年4月9日至6月7日爆发于湖南省的芷江战役是二战时期中国对日最后一次会战。然而,秦俊主编的《南阳会战:中国对日最后一战》却彻底修正了这一观点。
秦俊介绍,南阳会战发生于1945年3月22日至8月19日,历时近5个月,是抗战时期持续时间较长的会战之一。此次会战主要在南阳地区展开,日军投入兵力5万余人,中国投入兵力10万余人。在这场激烈的会战中,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毙伤日军15000余人,占日方投入该地兵力的三分之一。
“14年抗日战争,中日最后一役南阳会战,日军最终‘日’落西峡口!”秦俊先生激动地说,南阳地区残存的日军由于通讯中断,不知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仍继续顽抗,一直到8月19日才向中国军队投降。日本在东京投降和日军在南阳投降时间上相差了4天,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南阳会战在抗战历史中的特殊地位。
南阳会战的过程与深远意义
南阳会战的战场蔓延南阳盆地所辖的10个县。日军最初凭借其军事优势,占领了许多县城和重要城市,但很快就陷入了南阳盆地的复杂地形和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之中,停滞不前。最终,日军没有完成突入中国西部地区的目标。
在会战中,有几次重要的战斗值得铭记。重阳店战役、豆腐店之战、大横岭之战和马头寨之战等,这些战斗构成了西峡口战役,曾被1945年《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所报道。秦俊介绍说,中国军队在这些战斗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以重阳店战役为例,中国军队巧妙地利用地形,设下埋伏,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在豆腐店之战中,战士们浴血奋战,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一寸山河一寸血,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这些战斗成功阻止了日军的攻势,挫败了其对西安和重庆的威胁。如果没有南阳会战的胜利,日军很有可能攻入中国战时首都重庆附近,从而改变历史的进程。
南阳会战的胜利,不仅得益于中国军队的英勇奋战,也离不开南阳人民的大力支持。从1939年到1945年,日军先后5次侵犯南阳,给南阳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南阳人民并没有被吓倒。宛属平津同学会等抗日救亡群众团体纷纷成立,广泛发动民众,推动南阳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
南阳人民积极为中国军队提供情报、物资等支持,许多南阳百姓自发地加入到运输队、担架队中,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豫西鄂北战役中,中国军队在南阳民团和当地民众的配合支持下,从1945年3月底开始组织大规模反击,在西峡口和淅川一线对日军进行了为时4个多月的抗击,大小战斗数以百计。这种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精神,是南阳会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体现。
南阳会战作为中国对日最后一战,是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英勇不屈和顽强抗争。
秦俊表示,希望通过《南阳会战:中国对日最后一战》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南阳会战的历史,铭记那段苦难的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他说:“历史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全媒体记者 赵明禄
编辑:辛灵飒 初审:陈丹丹 终审:王笑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