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近年来,崇礼区文联锚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通过实施“人才强基、阵地提质、创作铸魂、品牌赋能”四大工程,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这个昔日以冰雪闻名的山城,如今正以蓬勃的文化活力书写着新时代的文艺答卷。
人才强基:构建文艺发展“新生态”
在太子城村搬迁安置新区的文化广场,一支平均年龄60岁的“草根”萨克斯乐团正在排练。从冬奥拆迁户到登上省市“百姓村晚”的文艺团体,他们的蜕变正是崇礼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动缩影。“刚开始真像二傻子一样瞎吹,后来区文联为我们邀请了专业老师手把手培训,现在我们能演奏20多首完整曲目了!”团长张连斌的感言道出了全区文艺爱好者的心声。
崇礼区文联创新实施“三年培优计划”,构建起“省市名家结对+每月点单服务+梯次培养”的人才培育体系。通过建立120余场“菜单式”文艺志愿服务,累计培训群众3000余人次,培育出国家级会员2人、省级会员9人、市级会员12人,形成“老中青”三代衔接的人才梯队。长篇报告文学《冬奥序曲》作者朱阅平、非遗传承人谢四光等文艺名家的涌现,标志着崇礼文艺人才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数据显示,全区文艺人才总量达1800人,占常住人口15%,覆盖11个文艺门类。这种“全域参与、全民共享”的文艺生态,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阵地提质:打造文化惠民“新地标”
在白旗乡上窝铺村,由20位农民、村医、小商贩等组成的“北纬41·7文学社”正在创作新刊。这个设在农家院的编辑部,已累计刊发作品200余万字,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粮仓”。“我们在土炕上读《诗经》,在树荫下写散文,文学让我们的晚年更有滋味。”社长钱学超摩挲着泛黄的手稿感慨道。
崇礼区文联构建起“6+N”阵地服务体系,将19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96个农家书屋、6家名家工作室连点成网。通过“群众点单——村社派单——志愿者接单”机制,年均开展服务200余场。在林园路冬奥文化社区,居民李阳每周都来参加美术培训:“老师手把手教油画,我现在能独立完成冬奥主题作品了。”
值得关注的是,崇礼创新打造“文艺轻骑兵”服务模式,组建12支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10个乡镇开展巡演。2023年以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心连心手牵手万众一心跟党走”文化惠民巡演系列活动覆盖群众超万人次,其中“幸福红”广场舞登上央视《与人民同行》特别节目,通过1500余家媒体平台传播,让崇礼文化走向全国。

创作铸魂:奏响时代强音“主旋律”
“一首歌·恋上一座城”原创歌曲征集活动引发全国热潮,1000余件作品中《赢在崇礼》等5首MV唱响冬奥场馆。这项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参与的活动,不仅挖掘出优秀文艺作品,更成为崇礼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
围绕冬奥遗产转化,崇礼精心打造“三个一”文艺工程:一部书《你是我唯一的崇礼》译成5国语言发行,一部戏《雪国之约》进京展演,一组画《2022相约在崇礼》入选全国美展。这些作品生动展现了冬奥筹办历程,其中《冬奥序曲》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农家书屋采购名录的冬奥题材作品。
在文化惠民方面,崇礼创新实施“百千万”工程:百场惠民演出、千场培训讲座、万件文艺作品。特别是承办的中国文联“圆梦工程”,使2200余名农村中小学生美育全覆盖,让美育的阳光照亮乡村角落。
品牌赋能: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通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崇礼打造了“冬奥文化艺术村”“雪国艺站”等特色I P。西湾子镇上三道河村依托艺术家驻留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这种“艺术振兴乡村”模式被省文联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文艺志愿服务的创新实践,更让崇礼成为全国文艺工作的示范样本。2023年中国文联组织京津冀、辽吉黑、内蒙古七省五级文联,利用一天时间现场观摩学习文艺志愿服务经验。
如今的崇礼,文艺元素已融入城市肌理。6家市级名家工作室、9个文艺“艺站”、40个乡村文化点构成的服务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这种“全域皆可文艺”的发展格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文化软实力。
从“泥腿子”变身“文艺轻骑兵”,从“文化洼地”崛起为“精神家园”,崇礼区文联将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引,深耕文艺沃土,培育时代新人。崇礼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盖明烨表示,未来将紧扣发展冰雪经济主线,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与冰雪特色融合点,通过精品文艺项目、群众性文化活动等载体,持续提升崇礼文化软实力与冰雪品牌吸引力,让文化之花在冰雪之地上绽放得更加绚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贡献有温度、有厚度的文艺力量。(记者 韩文涛 通讯员 张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