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是否也有惊人的契合之处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 “ 谁怕?” 尽管一生任凭风吹雨打,但他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有所感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

《上堂开示颂》
唐·黄蘖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梅,傲雪迎霜、凌寒独放,宋范成大《梅谱·前序》说: “ 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不经历彻骨寒,怎得扑鼻香,对待一切困难要采取正确对应的态度。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年少时不怕生活中的辛苦磨难,明确人生方向,不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谨守本心,勤奋修业,修身立德,终会从量变到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