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梁寒硕 济南报道
9月7日晚,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发布仪式上,一支特殊的团队接过了荣誉——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心跳行动”教师志愿服务队。记者了解到,这支团队最早由第二十七批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专家张军桥发起。今年6月15日,他在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市海边营救落水民众时不幸牺牲。尽管生命定格在异国他乡,但他生前发起的“心跳行动”,从未停止。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心跳行动”教师志愿服务队获评“齐鲁最美教师”。记者 巩悦悦 摄影报道
回到广场摆摊地,重启“心跳”
“张医生没做完的事,我们接着做!”7月13日晚,潍坊市人民广场,“心跳行动”重启仪式上,志愿者们声音坚定。
这里,是张军桥最初教急救的地方。2020年夏天,他刚从援鄂一线回来,就带着模型、手册来“摆摊”——地上铺块布,摆上模拟人,见人就教心肺复苏。
“国内心肺复苏普及率太低了!”张军桥生前总说,心跳停止后,“黄金4分钟”是救命关键,等急救车来,往往就晚了。他的梦想,是让更多人学会急救,多救一条命。
今年6月,他在坦桑尼亚牺牲后,团队第一时间决定:重启“心跳行动”,回到最初的起点。
通知一发,志愿者们纷纷报名,市民也涌着来学。有五六岁的孩子踮着脚看模拟人,有六七十岁的老人认真记步骤,“学会了,万一身边有人出事,能帮上忙!”现场有人说。
张蕊是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学院院长,也是团队核心成员。“拿到‘齐鲁最美教师’荣誉,我们特别感动。”她说,这是对张军桥的慰藉,更是对团队的激励,“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份力量化成动力,教更多人救生命。”
急救课走出医院,走进生活
“不只是教心肺复苏,还要教大家救自己、救家人!”马玉磊是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齐鲁最美教师颁奖典礼结束后,她这样说道。
从2020年张军桥“摆摊”开始,团队已经办了400多场公益讲座。他们走出医院、校园,进社区、小学、幼儿园,甚至到消防队、企业,哪里人多就往哪去。
据马玉磊介绍,教的内容很实在:心肺复苏怎么按、按哪里,体外除颤仪怎么用,海姆立克手法怎么解气道异物——这些都是能救命的“硬技能”。
公开报道显示,张军桥生前还把自家新装修的客厅,改成了公益培训基地。周末一有空,就有人来学急救。
如今,学校师生也在学张军桥。他的事迹被纳入课程思政素材,老师还在创作文艺作品,“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当医生不只是看病,还要有医德、有担当,像军桥老师那样。”马玉磊说,团队里200多名师生,大家都是抱着“多教一个人,多份希望”的心思去做。
志愿者救回的生命,是最好的答卷
“最开心的,是看到我们教的人,真的救了人!”李振华是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临床能力培训中心主任,提起两件事,他眼里闪着光。
2023年,团队里有位大一学生,暑期“三下乡”途中在青岛地铁站遇到一个气管异物窒息的孩子。她立刻用学的海姆立克手法急救,孩子很快缓了过来。
今年6月,潍坊一个小区里,一位居民心脏骤停。团队的志愿者正好在附近,冲过去就做心肺复苏,直到急救车来。最终,居民被成功救回。
“这就是‘心跳行动’的意义啊!”李振华说,团队里每个人都觉得,这是项崇高的事业,“践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学生加入进来。他们带着模拟人、手册,继续走街串巷教急救,就像张军桥生前那样。
“军桥老师虽然走了,但他的‘心跳’还在。”张蕊说,未来团队会继续把急救课送进更多角落,“让更多人学会救命,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