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包括ST联合、*ST宇顺和*ST花王在内,部分ST或*ST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这是市场在近些年来很少出现的现象。
拆解来看,资产重组运作模式各异。*ST宇顺选择的是现金收购,相中的是三家标的公司,其共同运营中恩云数据中心项目。ST联合的收购则属于资产注入,知名矿泉水品牌润田意欲借道实现曲线上市。还有的公司调整了资本运作方式,ST花王因为认为现阶段整体注入产业投资人资产所需周期较长,转身先引入第三方优质资产尼威动力。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除了部分公司处于停牌状态之外,此类运作引发了股价的异动。其中,*ST宇顺股价已经暴涨200%,公司在公告中高喊投资风险。
市场对这些ST类公司的预期正在改变。一方面,部分公司因主板退市新规导致*ST,如果能够在2025年底之前顺利完成资产收购,大概率可能避免退市。因此,这些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被视为规避退出资本市场的信号。
另一方面,从上市公司筹划此类运作的指向来看,都是寄望与公司资产质量的提升。若相关交易进展顺利,标的公司的控制权并表,对于在既定产业内营收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有助于完成转型,这对公司往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对于ST类公司并购重组可行性的改变。随着资本市场新陈代谢的进阶,过去的数年内,ST或*ST公司的并购重组面临严监管。因此,在这一轮并购重组大潮中,多数为运营质地良好、公司治理规范的非ST公司。但从近期动作来看,ST类公司也在加入这轮并购重组潮流阵列。
ST类股票的运作可以分为两类。*ST松发、*ST中基公司,是在披露并购后再被实施*ST,这体现出资产重组的前置性。另外一类则是ST联合、*ST宇顺等公司,是在披露并购重组前已经被实施ST或*ST,这些公司陆续披露重大收购公告,多数市场声音认为,这从侧面反映监管对于并购重组的进一步松绑预期。
去年下半年,“并购六条”激活了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市场热情,此后监管对并购重组呈“松绑”趋势。无论是《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发布,还是沪深北三大证券交易所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的出炉,都是对这一趋势的印证。例如,建立重组简易审核程序是此次规则修订的主要内容,市场预计2025年并购市场将会出现更多标杆案例。
放在整个市场主体的视角考量,ST类公司的特殊性,往往体现在经营状况不佳、内控存在短板等挑战,但通常也是经营业务正常的企业主体。从不少公司被ST或*ST处理后的诸多动作来看,相当比例会通过改善经营、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方式化解退市风险。尤其在退市新规后,面临一年时间窗口期之际,改善经营、提高质量,以化解退市风险的意愿明显增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同样可以视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维。
当然,不能把ST公司的资产重组与股价投机炒作划等号。一方面,从过往案例来看,个别案例借助重组炒高股价之后,最终留给市场一个烂摊子。从监管导向看,“炒壳”依然是严打方向。
另一方面,ST类公司的资产交易方案公布时,都尚处于筹划阶段,框架性约定后,还需要进一步协商、推进和落实;正式协议的签署,以及交易的落地,都需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这些都意味着隐藏的不确定性。
因此,对于数家ST类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市场预期边际变化的同时,也应该全面、理性看待背后风险。比如,对于不涉及到监管审核的现金类交易,需综合权衡公司货币资金规模以及自筹资金可能性等多元因素。尤其对于已经估值高企的部分ST个股来说,要想得到持久性的估值支撑,往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