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法治长歌润赣鄱|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法治实践 赣州打造红色法治文化品牌 活用客家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8:05:00    

“法律明白人”王焕平通过山歌普法

赣州瑞金市是著名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是人民司法的发祥地,红色法治资源十分丰富。赣州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加强红色法治文化的保护挖掘、宣传推广和传承转化,将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相融合,打造赣南红色法治文化品牌,着力推动法治文化有形覆盖、有声传播、有效治理。

同时,赣州将红色司法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持续深化“红色法治+乡村治理”体系,继承寻乌调查的唯实求真精神,结合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创新“单位联村、干部联户、法治联基”工作机制,打造了“法治小院”“兴法铺子”“客家矛盾客家调”等基层治理品牌。

注重红色法治文化传承与利用

5月的瑞金青山叠翠,碧水悠悠。许多游客来到这里,追寻先辈足迹,重温红色记忆。

走进红井革命旧址群,参天古木引人注目,土黄色的房屋外墙上,斑驳的标语赫然在目。红井革命旧址群是闻名中外的“红井”所在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便坐落其中。

2023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开馆。该馆是全国首个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集中展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来法制建设光辉历程的专题纪念馆。

传承红色法源,践行法治初心。该纪念馆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授予“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检察机关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此外,赣州市还对司法人民委员部旧址进行了再次改造提升,重点打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行政史陈列馆。2018年,该旧址入选首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2019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在全国创新提出非国有革命遗址由政府承担维护修缮责任,为保护革命遗址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瑞金红井革命旧址群、中央第一劳动感化院旧址等一批红色法治文化遗存得以完整保留。

赣州市把“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法治文化”纳入法治建设规划,常态化开展法治建设督察。加大对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培训有关项目的行政合法性审查,推动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等重大红色旅游项目落地。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行政史陈列馆等红色法治精品场馆纳入“红色摇篮·革命赣南”红色旅游线路,获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截至目前,赣州市已指导各地打造红色法治文化阵地27个,推动形成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法治文化群,其中9个获评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赣州市成立赣南红色法治资源研究课题组,充分挖掘、全面梳理,初步形成了34项红色法治资源清单目录。开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行政史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司法行政视角下中央苏区红色法制建设探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行政史》已纳入中宣部重大选题备案、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并进入中国法治出版社出版审校程序,填补我国有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央苏区法律文本整理汇编》已列入中央依法治国办秘书局《“革命根据地法制史建设研究资料汇编和著作”出版工作方案》。

打造赣南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精神发源地。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内有一处红色法治文化园。“30万于都人民保守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今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长征源合唱团成员陈香兰对着手机镜头,向网友和在场的观众讲起30万于都人民保守秘密、助力红军顺利渡河的感人故事。

于都县司法局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普法宣传形式,通过红色法治栏目直播,将红色法治故事延伸到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开展线上线下普法宣教。

近年来,赣州市推出“赣南律师来说法”“赣南表嫂来学法”系列普法微视频,以“山歌+短视频”“情景剧+短视频”等形式开展快餐式普法,受众超过500万人次,赣南普法好声音飞入千家万户。

赣州十分注重将法治文化与基层群众生活、赣南特色文艺、新媒体技术等有机融合,着力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普法文艺融合发展、法治文化精品创作。

近年来,赣州市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将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客家文化有机融合,推出一批群众看得到、听得懂、用得上的法治文艺节目。

赣州是客家摇篮,客家人口占95%以上。客家人向来喜爱编唱民间歌谣,有“上山不离刀,开口不离歌”的传统。

“哎呀嘞,制定兴国土地法,立法理念蛮靠前……”今年“五一”期间,兴国县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内出现了一群小小讲解员。作为兴国山歌理论宣讲队的成员,他们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国山歌,向游客宣讲《兴国土地法》的内容和意义。

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兴国县成立山歌理论宣讲队,编创了《知法守法一路歌》《制定兴国土地法》等860余首普法山歌,编印了《兴国山歌理论宣讲歌集》《兴国普法山歌集》等宣讲教材。

“一村有赌一村坏,一屋有赌一屋败;总爱你就肯来赌,唔怕你的家门大……”在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法律明白人”王焕平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山歌老王”。30多年来,王焕平共创作了《戒赌歌》《遵纪守法歌》《孝敬父母理应当》《寻乌不寻常》《司法为你来撑腰》《有法帮你解民忧》等300多首唱词。截至目前,“山歌老王”普法宣讲队义务宣讲1200多场,受众超11万人次。

该市围绕“一地一特色、一县一精品”目标,依托兴国山歌、安远采茶戏、全南车马灯等地方文艺形式,打造独具赣南韵味的法治文艺节目。

近年来,赣州市持续实施法治文化精品工程,将宣传弘扬红色文化放到突出位置,作为重点创作主题,聚焦革命历史题材,将历史、艺术和法律融于一体,弘扬法治文化,推出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大型红色史诗《长征第一渡》、山歌剧《苏区干部好作风》、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八子参军》、话剧《叩响》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

创立“客家矛盾客家调”解纷模式

近日,在寻乌县长宁镇三二五村文化客厅调解室,正在进行一场因土地边界问题引发的纠纷调解。调解员范佛祥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结合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进行引导,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该村充分发挥红色名村文化项目教育引导作用和社会教化功能,把红色基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近年,赣州市赣县区一家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债务纠纷缠身,处于停顿状态。虽然官司进入了法院强制执行查封、冻结程序,但判决文书一直难以履行。赣县区法律援助中心推行“援调对接”,由“智尧释法调解坊”负责该案,努力盘活被执行企业,保障债权人权益。

“智尧释法调解坊”坚持“客家矛盾客家调”,把客家文化的精神义理融入纠纷调解。经过6个月的努力,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债权人的案款全部得到保障。

寻乌县将废弃的老祠堂打造成“法治小院”,并设立“宗祠调解室”,推出“有事到祠堂说,有理到祠堂讲,有纠纷到祠堂调”的调解模式,引导群众“能进祠堂不上公堂、能在村组不到县乡”。

赣州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有法帮你 法润虔城”主题实践,深入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扩面提质增效工作,及时了解群众的不同法律需求,制作相应的“普法剧本”。同时,致力于成果转化,抓好红色法治文化传承,持续深化“红色法治+乡村治理”体系,弘扬寻乌调查的唯实求真精神,结合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创新“单位联村、干部联户、法治联基”工作机制,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益探索。

该市结合赣南客家人习俗,将宗祠文化与调解相结合,将客家家规家训与村规民约相结合,将客家谚语与调解相结合,建强“客家矛盾客家调”,积极擦亮人民调解品牌,打造了于都县“打铁佬”、章贡区“老师傅”、赣县区“智尧释法调解坊”、经开区“和合”、全南县“老司法”、赣县区“大脚板”、刘弼德“蔬”心调解品牌工作室等一批“叫得响、做得好、信得过”的品牌,大力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此外,赣州市还将阳明文化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创新“法德融合”基层治理模式,以阳明法治驿站为依托,探索“德治+法治”基层治理新路径。2024年以来,全市各类调解组织成功化解矛盾纠纷6.5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7.4%。

来源:新法治报·赣法云(文/邱铃 欧阳根华 黄建华 图/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全来龙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