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诗词里的清明:“向死而生”的智慧书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9:23:0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当天的午后泉城,天空落下零星的雨滴,杜牧的诗句顿时浮现。此时我正巧路过佛慧山下,望一眼行人出入的山口,手持黄花的扫墓者间或有之、结伴踏青的行人络绎不绝。氛围既不郁结也不雀跃,以哀思与生机的交织相伴呈现出清明的双重面孔。

实际上,作为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节日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自古就被诗人们赋予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境。

在生死对话的哲学表达中哀思追远。“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以江南烟雨营造迷离意境,又以“借问酒家”的叙事转折发出自我的生命之问。“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借用明代战乱背景下的扫墓场景,将个体哀思升华为时代创伤记忆。“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以春草萌发与古墓萧瑟的意象对比,展现唐人“向死而生”的生命观。

在节气更迭的诗意捕捉中物候新生。“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韦庄《长安清明》,通过描写唐代都城长安的清明盛景,诸如马嘶、秋千等动态意象展现清明时节的活力与生机。“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以踏青哲学表达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和人生思辨。“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以江南清明游春图景,抒发时间流逝的微妙感知。

以超越时空的精神观照省思生命。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通过对比齐人与介子推的人生选择,提出生命终极价值追问。“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以对南宋临安城清明雅集后的空寂描写,隐喻繁花易逝的禅机。“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屈大均《壬戌清明作》以明代遗民的身份将家国之痛融入节气书写,则进一步拓展了清明诗的情感维度与边界。

清明是诗词的,也是民俗的。独特的美学意象赋予了清明独特的精神气质。独特的精神气质也塑造了其在民俗实践中的独特文化内涵。

一是移风易俗。唐代《辇下岁时记》载“清明日取榆柳之火”,苏轼《望江南》“且将新火试新茶”都印证了改火旧俗。宋代《梦粱录》记载“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与柳永《木兰花慢》“风暖繁弦脆管”的雅俗映照,则不失为扫墓、祭奠风俗演化的文学记录。王羲之兰亭修禊亦实为清明前身,“曲水流觞”流变之后便是后世的踏青习俗。

二是物象演变。比如,唐玄宗赐柳“杨柳宫”的典故,陆游“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都印证了柳枝崇拜的清明民俗传承。曹雪芹《红楼梦》中黛玉放风筝“放晦气”的情节,则暗合了《清嘉录》所载“清明断鹞”的巫术思维。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的玩蹴鞠、荡秋千,与《天宝遗事》“半仙之戏”记录的原始狂欢记忆一脉相承。

三是阴阳辩证。人们在这一天以扫墓的形式抒发哀思,也在这一天以踏青的方式感受生机。扫墓哭坟与踏青宴饮并行,体现中国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精神。寒食禁火与清明取新火构成死生循环。从家族墓地到郊野自然的仪式路径,则如同一种“祠堂—自然”的圣俗空间过渡。

独特的清明隐含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密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节”之一,清明暗藏了时间哲学——“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岁时百问》揭示农耕文明对自然律动的敬畏。清明是记忆的剧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南朝祭扫习俗,显示清明节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功能。清明是流动的文化载体——当代清明节俗的存续与演变,仍在延续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文化使命。

“向死而生”作为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强调人只有直面死亡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真性,“以终为始,用死亡倒逼生命的意义建构”。对照而言,传统诗词里的清明何尝不是处处写满了“向死而生”的文化密码?清明诗词与民俗演易实际共同构成了国人特有的生命教育体系——在春回大地的时节直面死亡,在哀思先人中感悟生命传承。这种“向死而生”的文化智慧,恰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